0830-5269120
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教育
合江县医疗机构新冠肺炎感染预防与控制应知应会手册(试行第一版)
时间:2022-02-18 浏览次数:2186 来源:合江县人民医院

前言

 

 

近期国内多个省份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聚集性爆发,部分医疗机构出现疫情引发院感事件,为进一步加强各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69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四川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五版)》等文件要求,重点针对基层卫生院制定的内部规范,便于临床工作人员在日常院感防控工作中能够随时查到所需资料,制定本手册。

本手册为指导我县乡镇卫生院发行的口袋书,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疫情政策不断调整,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如有与现行政策不一致之处,请执行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并及时反馈,我们也会随着疫情发展情况不断修订内容,提高本手册的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人员。



 

合江县医疗机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预防控制应知应会

试行第

一、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1、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2、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3、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4、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5、新冠肺炎临床表现: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6、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由于试剂本身阳性判断值原因,或者体内存在干扰物质(类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补体、溶菌酶等),或者标本原因(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标本凝固不全等),抗体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阳性。一般不单独以血清学检测作为诊断依,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二、疫情发现报告

1.病例发现报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现发热等可疑患者后要在 2 小时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略,尽早发现疫情。加强对密接和次密人员管控。

2.无症状感染者发现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高风险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筛查等途径发现。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在30分钟内将简要情况上报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 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在 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3.聚集性疫情发现报告。聚集性疫情是指 14 天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 5 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三、预检分诊

医疗机构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落实首诊负责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门诊部等不得收治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十大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患者。

(一)三级预检分诊:一级(医院大门口)—二级(门诊各楼层—三级(各诊室)

(二)人员要求

应是具有护士、医生资质,经过医院防控培训,有经验,按要求接种新冠疫苗,按医院规定定期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防护标准:

1.穿工作服、戴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必要时增加手套、隔离衣。防护用品每4小时更换一次,如出现潮湿、污染等及时更换。

2.若患者需摘除口罩或有血液体液暴露时增加工作帽、手套,必要时更换为医用防护口罩,增加隔离衣、护目镜(防雾)或防护面屏,鞋套或靴套。

 

防控要点:

1)严格执行手卫生。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掌握最新高中风险地区及重点地区、掌握新冠肺炎10大症状。

4)指导患者及其陪同人员保持1米以上间距,执行5个1(1看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2测体温、3查验健康码、4扫场所码、5询问流行病学史)。

5)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按规定路线闭环转运具有可疑症状且无法排除新冠感染的患者至发热门诊(诊室/哨点)就诊。无异常者快速分诊,根据病情分诊到相应诊室。

6)严格实行一室一医一患,必要时可安排一名医务人员辅助开展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7)各诊室三级预检接诊患者时应再次复核就诊患者体温、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并记入病历,询问发热及相应症状。对有异常患者,暂停接诊其他患者,保持该患者原地等待立即上报并启动转运流程。

8)各诊室三级预检)签署病情陈述承诺书/ 知情同意。

、核酸检测

1.收费标准:从2021年12月9日起执行单采40元/人次;5混1 10元/人次;10混1 10元/人次。

2.核酸采样相关要求

应检尽检人群

采样频次

采样方式

报告时间

密接

集中隔离147  14 天,居家7天在第2、7天

单采

及时

次密接

147

单采

及时

就诊患者及陪护

入院前

单采单检,1名陪护陪同患者一起免费检测)

12小时内

发热门诊

就诊患者

就诊时

单人单采

6小时内

医务人员(含保洁、保安、第三方工作人员、实习生等)

高风险岗位(发热门诊、急诊、隔离点等)

1次每隔3-4天次(当地无本土疫情;

1次/每隔1-2天当地有本土疫情

1:10混检

24小时内

其他岗位

1次/每周(根据疫情动态调整)

1:10混检

24小时内

3.标本保存: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当尽快进行检测,可在24小时内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血清标本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可长期保存。应当设立专库或专柜单独保存标本。

4.标本送检:标本采集后应当尽快送往实验室,标本采集后室温(25℃)放置不宜超过4小时。如果需要长途运输,建议采用干冰等制冷方式进行保藏。标本运送期间应当避免反复冻融。

五、病区管理

(一)患者入院管理

1.择期住院患者—询问流行病学史—查看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办理入院。

2.急诊入院患者(无核酸结果)—收治到缓冲(过渡)病房—限制活动—核酸结果阴性—转入普通病房。

3.患者到达病区测体温查健康码填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并签字确认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应如实记录于病历之中核酸检测结果随病历存档。

4.病区过道严禁加床。床间距应不少于0.8米。

5.患者住院期间,原则上不得离开病房(检查除外),不串病房,病情允许情况下正确佩戴无呼气阀口罩。

6.每日对住院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及相关症状监测至少2次。如发现病例应及时封控,就地隔离。

(二)住院患者陪护及探视管理

1.医疗机构全面实施非必要不陪护、不探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实行无陪护管理,采取视频等方式进行探视。

2. 确需探视或陪护的患者,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发放陪护证明。陪护人员进入病区前,必须持有探视证、陪护证,做到一患一陪一证陪护证上应有陪护人身份信息及照片,确保人证一致。陪护人员在进入病区陪护前应提供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经医疗机构确认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后方可同意陪护。陪护人员相对固定,一对一陪护,不得随意更换;确需更换的,应经主诊医师同意并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筛查,确认无新冠病毒感染后方可更换并发放新陪护证,原有人员陪护证回收销毁。

3.所有住院病区设置门禁或专人管理,各类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对进入病区的所有人员进行严格核查和登记。所有进入人员均需进行身份核查,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指导正确佩戴口罩,询问流行病学史。凡有异常情况者均不得进入病区。

4. 病区要完善陪护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登记,早晚一次测量体温并做好登记;每天至少清点、核查在院陪护人员1次,确保人证一致。陪护人员在陪护期间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不得进入医护人员工作场所,不得随意离开病区

(三)缓冲病房管理

1.规范设置过渡病室,用于收治暂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患者或者隔离排查可疑的住院患者。过渡病室不需按三区两通道设置。

2.缓冲病房应设置在病区内相对独立区域,独立卫生间,独立通道,通风良好,标识明确,应有防护用品穿脱空间。应单人单间安置患者。

3.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病区(房)内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即刻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和转诊。

4.防护标准(见个人防护标准)

5.医废和消毒(见)

六、转运

(一)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1.病例转运使用的救护车,需具备转运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基本条件,尽可能使用负压救护车进行转运。

2.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严格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

3.转运时应保持密闭状态,转运后及转运下一例患者前应对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4.转运重症病例时,应随车配备必要的生命支持设备,防止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进一步恶化。

5.转运病例时医务人员应穿防护服,戴手套、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司机应穿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手套。转运后须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

6.病例转运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 N95 口罩和手套。

7.转运过程中,若出现人员呕吐、吐痰,应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面、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8.转运结束后,应对车辆进行终末消毒,开窗通风,使用过氧化氢喷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车厢及其物体表面。

9.发热病人需要转运时参照以上要求执行。

(二)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和入境人员

1.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做好物理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

2.转运过程中,若出现人员呕吐、吐痰,应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面、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3.转运后,应开窗通风;使用过氧化氢喷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车厢及其物体表面。

4.转运时工作人员应穿防护服,戴手套、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司机应穿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手套转运后须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

5.转运过程中控制同车人员数量,尽量间隔就坐,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和手套,减少相互交流。

(三)出院病例和解除隔离人员

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出院后、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要尽快返回家中,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医用外科口罩。

七、医务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及穿脱流程

    1.医务人员防护应遵循标准预防加额外预防,根据工作场景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




    2.穿脱流程

    表1-2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流程示意图

    表1-3工作人员脱防护用品流程示意图


 

   八、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方法推荐方案

      表2-1含氯消毒液浓度配置

含氯消毒片规格为1g/片,有效含氯量0.5g/片(含氯消毒片更换规格按说明书要求配置)

500mg/L

1片+水1000ml2斤)

1000mg/L

2+水1000ml

2000mg/L

4+水1000ml

 

     表2-2医院不同区域环境物表、地面消毒频次

 

风险等级

 

区域

 

环境清洁等级分类

疫情期间

 

消毒液浓度

方式

消毒频次

特殊感染或血液、体液污染时含氯消毒液浓2000mg/L;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清洁。

低度风险区域

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清洁级

500mg/L

湿式清扫或擦拭

1次/天

中度风险区域

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卫生级

500mg/L

湿式清扫或擦拭

2次/天

高度风险区域

有感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留观病房、预检分诊、PCR实验室、核酸采集室、隔离/缓冲病房、 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血透室等。

 

消毒级

1000mg/L

湿式清扫或擦拭

3次/天

   新冠医废处置及登记流程 


16.png


附件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1.勤洗手。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2.科学戴口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戴口罩。

3.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4.少聚集。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5.文明用餐。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敬酒不闹酒,尽量分餐食;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

6.遵守 1 米线。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 1 米以上社交距离。

7.常通风。家庭人多时,房间有异味、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8.做好清洁消毒。日常保持房间整洁。处理冷冻食品的炊具和台面,病人及访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消毒。

9.保持厕所卫生。勤清洁厕所,马桶冲水前盖盖,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地漏水弯有水。

10.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有症状时,及时就医。

11.疫苗接种。响应国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积极配合疫苗接种,保护个人健康。